《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推进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作者:办公室录入时间:2016-07-19浏览:383

        

   

    近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教育展台刊登中心主任汪季石题为《红薪何处传,大学应勇担——黄冈师范学院推进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一文,从创建老区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阵地、建设融入红色文化特色的重点学科、探索老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多样手段、强化老区红色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四个方面报道我校在推进老区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进行的实践。

 

原文如下:


“红薪”何处传 大学应勇担
——黄冈师范学院推进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湖北省黄冈地区,因历史上人文鼎盛、英才辈出而独秀三楚。生生不息的鄂东精神又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并以此创下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无数辉煌。高等教育担负着保存并传承文化的使命,作为鄂东前列高校的黄冈师范学院,为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学理奠基,学术先行
  创建老区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阵地
  (一)首建鄂豫皖三省老区红色文化研究的高级别学术机构
  2009年底,学校组织多年来致力于鄂东革命史和鄂东文化等研究的教授团队申报专门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学术机构。经省内外知名专家评审论证,湖北省教育部门正式下文批复在黄冈师范学院成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这是鄂豫皖三省建立的首所经官方批准、规格高的专门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高级别学术机构,该创举被《中共党史研究》等权威期刊报道。
  (二)科研成果在同类研究机构中具有比较优势
  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注重凝练科研方向,积极申报高层次项目,发表高档次论文,出版高质量专著,申请高级别的奖项,整合科研力量,组建省、校各级别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工作已步入省内外同类研究前列,是目前关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极多的机构。为学校传承老区红色文化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未来发展前景规划合理、目标明确
  大别山红色文化中心前期建设成效显著。中心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生成、衍扩为研究主轴,以大别山革命史及其相关资源为研究线索,重点探讨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应用,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人才培养诸方面都显示出特色与优势。为进一步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理论基础,学校规划将中心打造成“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制高点和同类研究机构的领头羊。
  文化渗透,特色促学
  建设融入红色文化特色的重点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学校大别山革命人物研究所两个学术平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鄂东现代历史文化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保护、应用与开发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2015年学校“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学科群成功申报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大别山红色文化被列为其中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立项近40项,如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BDJ001“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百余篇。成果紧扣老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重要命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除促进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化,更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
  (二)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的建设
  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致力于服务老区经济社会、打通传承红色文化的商业渠道。该学科重点研究大别山红色资源的产业化和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和推广。以此为基点,围绕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大别山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大别山革命将帅等名人旅游产业化、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市场化等诸方面,探索教、研、产一体化道路,目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已初见成效。近5年该学科科研成果在学校名列前茅,其中关于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多项数据、建议及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化的多个方案和模式,都被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纳。
  (三)音乐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重点学科的建设
  音乐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两学科以熔铸大别山红色文化来发展自身的特色,同时利用自身的学科性质和优势为传播老区红色文化服务。音乐学学科研究重点围绕大别山红色文化中的音乐资源及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与黄梅戏艺术创作、鄂东民歌和大别山红色歌谣、红色文化音乐资源与通俗音乐创作等展开。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中的影视资源及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影视创作、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媒介传播等为研究重点。两学科旨在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挖掘、艺术再现、艺术创作等,研究成果推动了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既充分显示了与其他高校同类学科相比没有的现实价值,又为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播不断创造新路径、新方法。
  勇于创新,打造亮点
  探索老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多样手段

  (一)一个“红薪网”开启老区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为充分借助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把老区红色文化的内容、蕴含的价值理念等传播出去,学校建立了专门传播鄂东红色文化的网站——“红薪网”,“红薪网”在鄂东地区的首创开辟了黄冈老区红色文化传播的优秀网络平台。网站设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十个栏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对学校师生全面了解鄂东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增强区域文化自豪意识等大有裨益,并且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团、党校学习提供了珍贵而颇具启示的学习资源。
  (二)一座“红馆”开启老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体验
  2015年8月,学校“黄冈红色资源展示馆”(以下简称“红馆”)落成。作为主题展馆,红馆讲述了黄冈红色革命历史,重点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黄冈的历史地位。其内容涵盖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四方面军创立、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第二战场等重大历史事件,突出“红色黄冈”的主题元素。红馆开馆至今,学校师生及校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并从这些历史情境、实物、人物等展示中提高对老区红色文化的感知深度,树立传承老区红色精神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一台“红色薪传”音乐舞蹈史诗开启老区红色文化的艺术传播
  学校历时一年时间,创作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薪传”,演出分红色火种、红土映日、战旗血红、漫山红遍四幕,分别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早期历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三支主力中国工农红军,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黄冈儿女奔赴抗日战场,亮剑杀敌;解放战争时期,黄冈地区和黄冈人民支援解放大军的英勇事迹。整个演出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呈现了在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44万黄冈儿女在血染的红土地上耸立起不朽丰碑的历史画面。2015年5月首演极为轰动,学校师生观后深受教育,后多次巡回演出,好评如潮。
  战略对接,服务老区
  强化老区红色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建设新型智库事业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学校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对接湖北省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战略决策,不断强化服务黄冈经济社会的功能。学校于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智库建设。智库课题申报紧紧围绕地方战略需求,聚焦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和黄冈市建设“四个大别山”等重大问题的应用对策和战略咨询展开研究。智库专家由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和各重点学科的核心成员构成,都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近几年,他们为黄冈市的发展建言献策,给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份量的咨询报告。
  (二)加快红色文化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与应用
  学校加快红色文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化红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人才派出、技术输送、学术交流等方式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出去。如联合企业开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等合作;派遣高级人才到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服务;派遣优秀学生参与黄冈市红色文化宣传活动的策划、拍摄、制作;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智库成果发布会,向社会移交红色文化等科研成果。
  (三)开展党建品牌建设深化老区红色文化传承
  学校在传播老区红色文化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新的课题。目前学校打造六大平台,推进以“一个红色资源馆、一个红色讲坛、一批红色实践教学基地、一个红薪网、一台红色剧目、一批红色视频、一批校园道德楷模、一批红色志愿服务团队、一个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一批红色教材”等“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薪传”党建品牌建设。
  文化之传承,任重而道远,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还将继续,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把黄冈师范学院建造成传播红色文化的集散地。
  (汪季石 夏 慧)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7/08/content_459330.htm?div=-1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