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年—2024年)

作者:录入时间:2019-12-18浏览:285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年—2024年)

 

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0—2024年为中心转型发展、攀层次、上台阶的关键阶段。在这5年时间内,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战略指针,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会议精神,按照《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并参照《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建设实施办法》,努力加强中心内涵建设,力争在科学研究、咨询服务、革命历史文献整理与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引领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五年期间,中心的规划如下:

一.目标定位

中心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用大别山精神滋养初心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根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坚持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立足大别山及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鄂豫皖三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党史研究部门的研究力量,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并将跻身于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力争成为国内研究水平一流、特色鲜明、群团战术和学科矩阵双轮驱动的国家级红色文化研究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最高目标指向。

1)在科学研究方面,力争成为全国红色文化研究的高地。中心将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重点开展大别山精神、“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红色文化育人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大别山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内在关联机理、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创新以及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等方面研究,突出研究质量,争取出版高水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4-5项,使中心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2)在咨政方面,力争成为政府部门决策咨询的智库。中心将深入挖掘和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进一步扩大与地方政府、党史和文化部门的合作与联系,把握国家和社会重要需求,提高参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综合利用等建言献策,每年形成对策性的咨询报告和规划5-10份。

3)在舆论引导方面,力争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引领者。中心将进一步研究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理论,探索“互联网+”时代革命传统宣传教育的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式红色文化传承新路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成为全国红色文化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助力铸魂育人目标实现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作为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红色文化育人为特色,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理念,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教育质量为目标,制订嵌入红色元素的实践育人规划,建立嵌入红色元素的实践育人基地,构建嵌入红色元素的实践育人体系,用红色拓展立德树人之道。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储备方面,待条件成熟时,申请组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努力将培养具有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重大任务来抓,造就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革命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专家。

5)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研究软硬件。中心将继续扩充图书资料特别是电子图书的数量和种类,重点打造《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丛书》以及《大别山革命历史资料汇编》两套系列成果,滚动推进《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典藏数据库》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使本中心成为华中地区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中心。

二、重大任务

1)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中心将在巩固已有研究特色的基础上,瞄准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紧紧抓住大别山精神这个核心主题,突出“重要建党基地”的特色。1、大别山精神主要研究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历次大转折中的重大历史贡献以及从中展现出来的“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十六字内涵精要;2、“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主要研究在大别山地区长达28年的革命活动和斗争中,国民党反动派反复“围剿”“会剿”,日本侵略者多次“清乡”“扫荡”,大别山革命红旗何以屹立不倒的内在动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为什么说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如何深刻领会“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的历史旨归和时代价值,砥砺党性修养;3、红色文化育人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主要研究传承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机理,实现红色文化基因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度融合,做强做大做优“红色薪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进一步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实现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4、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立足于大别山地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建筑等技术手段对濒危的革命旧居旧址、红色标语等进行抢救性保护研究,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红色旧居旧址等开展激光三维扫描和建模,运用大数据和云平台,集成多方数据资源,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5、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立足于抢救、挖掘、传承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大别山革命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既是大别山地区28年革命斗争的理论载体,又是大别山地区28年革命斗争的真实记录,对研究党史、军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进行革命历史文献的收集、考证、整理和研究对于丰富中国革命历史资料、传承大别山红色文化、弘扬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预计通过上述研究,出版5部专著,2部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力争在5年建设期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功立项2-3项,省部级项目成功立项4-5项,并实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招标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高级别项目立项方面零的突破。从而提高中心在革命史、革命精神以及文化资源方面研究的知名度。

2)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心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待条件成熟时,申请组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本科生、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在黄冈红色资源展示馆的基础上,扩建大别山革命历史和大别山精神展览馆,在努力打造精品展览的同时,注重融入互动体验项目,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变“陈列式展览”为“多样式教育”,变“阵地式宣讲”为“体验互动式宣讲”,力争把展览馆建成引领鄂豫皖三省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示范基地;以《大别山红色薪传》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和红色题材黄梅戏《霜天红烛》为代表的优秀红色剧目的研究概括和内涵提炼为先导,开拓大别山红色文化艺术化研究新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精神,打造红色育人品牌,引领先进校园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党史宣传教育水平,尝试组织全国性红色文化理论研习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党性素养,传承红色基因,使中心成为大别山精神传承基地、不忘初心寻访基地、党性教育锻炼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大学校、大熔炉。

3)提高咨政服务能力。中心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历次大转折中的重要历史经验,为党和政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形成5至10份红色文化与治国理政研究报告。研发红色资源保护技术,建立2至3个红色资源保护示范点,抢救和保护好革命文化遗产。打造2至3个红色文化普级宣传的精品,传播正能量,弘扬正风气。进行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红色资源转化新型红色旅游产品的机制、红色景区公益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政策支持研究,加大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与学科建设紧密联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和我校校级重点学科。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应当积极“嵌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以学科发展为战略依托,双向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双强双兴”格局。既要以红色文化研究为主要抓手和着力点,力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又要以夯实学科团队建设基础和标志性成果、高级别项目双元驱动为载体,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成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跻身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冲刺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的学术增长点。

5)加强学术交流。为配合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项目研究论证,中心将积极开展每月1次的基地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活动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明确的主讲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平均每2个月聘请1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以保持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联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和把握;与此同时,每年举办1至2次高层次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中心的社会影响,每年组织中心研究人员10人次以上赴知名学府考察学习调研;积极加强与教育部下属的8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及全国各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待条件成熟时,组建全国性的红色文化研究共同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协同创新。

6)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中心将大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史部门、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的深度交流,以项目的形式实行实质性合作,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通过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研究员或吸收其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派遣基地学术骨干作为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面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开展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宣传普及党史知识、传播红色文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参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从而使中心成为大别山精神传承基地、不忘初心寻访基地、党性教育锻炼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7)加强资料和信息化建设。中心将在继续扩充图书资料数量和种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心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好《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献典藏数据库》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使中心拥有国内该领域较为齐全的图书资料,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人员革命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的资料中心、情报信息网络中心。

三、科研项目规划

今后五年,中心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拟在以下方面开展重点研究。

(1)大别山精神和“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研究。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本项研究将深入大别山及周边地区的党史办、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等,走访革命英烈的后代,收集和整理鄂豫皖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好大别山革命史和大别山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将大别山精神内涵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恢弘历史画卷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整体化历史意识和文明思维出发,真实还原那段热血绘就的战斗史,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同时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对大别山精神产生的缘流以及其发展、变化及定格以历史的逻辑顺序进行阐述,可以较好地实现革命史和精神史两者之间的呼应。

(2)红色文化育人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这是一个真理。”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它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主义,在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等方面具有不看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使立德树人成为社会主义高校的“根”与“魂”,红色文化不能缺位,大别山精神不能缺位。要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魂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就必须实现思政全覆盖、红色文化育人全覆盖。基于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基因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融合、做强做大做优“红色薪传”党建品牌和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的需要,本项研究尝试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想信念教育三者之间的互构互嵌,进而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这对于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创新高校“铸魂育人”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3)大别山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研究。本项研究将着力探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内各构成要素的内在关联机理。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本身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特质,因此,大别山精神所反映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是大别山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大别山精神所具有“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价值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对于新时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激励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重要启示。

4)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创新研究。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是打造高质量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的基础和前提。本项研究将充分利用大别山地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整合我校红色旅游研究院的教学、科研资源,在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积极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拓展红色旅游方式、创新红色旅游新业态、提升红色旅游品质中的价值和运用,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这对于增强红色旅游的生机和活动,保证红色旅游的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5)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28年的大别山革命斗争波澜壮阔、丰碑永驻。这一时期产生的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形式多样,包括文献、电文、宣传资料、标语、石刻拓本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地域性政权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本项研究将通过滚动建设的方式,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阶段、分地域进行。在收集、考证方面,加强田野调查,摸清家底,全面收藏;疏通征集、捐赠渠道;设立红色文献专藏,加强文献保护和利用等红色文献收集工作;在整理、研究方面,加强编制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编写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提要;依托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建设《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献典藏数据库》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使中心成为华中地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重镇。

四、体制机制改革

为进一步激发中心的创新活力,实现中心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中心将在管理体制、资源分配、人员管理、评价制度、协同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措施。

1)在管理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心是学校直属、独立设置、与其它学院平行的科研实体机构。中心实行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下的自主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研究人员实行聘任制,进一步完善驻所研究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的作用,健全学术委员会的职能。

2)在资源分配方面。在经费投入、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科研编制、成果奖励、出国访问、课题申报、学术出版等等,进一步给予政策倾斜。在经费投入上,保证按教育厅拨付经费总数的1:1配套经费给中心,主要用于设立招标课题、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科研津贴、校外兼职研究人员来校驻所研究、讲学、以中心名义发表成果、召开学术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出版刊物、日常办公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保证中心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按照有关财务制度严格管理,分门别类单独建帐,对经费使用不当者,采取减少拨款、停止拨款、限期整顿等必要的整改措施。

3)在项目规划和研究建设方面,中心的整体规划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第一阶段(2020—-2021 年)。本阶段将以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重大时间节点,以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第一期建设为核心任务,围绕大别山精神和“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两大主题开展研究。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第一期建设将立足湖北,以红安、麻城、罗田、英山以及周边县市的革命历史文献收集、整理为工作重点,依次展开。在研究成果产出方面,力争完成《大别山革命历史文献集成》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10篇,出版专著1-2部,形成2-3份红色文化与治国理政研究报告,力争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

第二阶段(2022——2023年)。本阶段将以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第二期建设为核心任务,围绕大别山精神和“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时代价值、大别山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比较、大别山精神代际传承与构建环境思政育人体系的新路径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创新这四大主题分别开展研究。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收集、考证、整理与研究工程第二期建设将面向河南、安徽两省,以新县、商城、金寨、霍山以及周边县市的革命历史文献收集、整理为工作重点,依次展开。进行《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献典藏数据库》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第一阶段建设。在研究成果产出方面,力争出版《大别山革命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完成《大别山革命历史文献集成》第二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15篇,出版专著1-2部,形成3-4份红色文化与治国理政研究报告,力争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

第三阶段(2024年)。2024年将是中心“十四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亦是中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研究协同创新平台的准备之年。这一年将全面梳理五年来,中心在科学研究、文献整理、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总体发展情况和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情况,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努力实现中心跨越式发展。在研究成果产出方面,力争出版《大别山革命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进行《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献典藏数据库》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第二阶段建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10篇,出版专著1-2部,形成3-4份红色文化与治国理政研究报告,力争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实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招标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高级别项目立项方面零的突破。

4)在人员管理方面,本着 “一流”和“唯一”的标准,实行固定与流动编制相结合,扩大流动编制、兼职教师和非长期聘用的比例,对特殊人才与特别优秀的人才采用柔性引进方法,探索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和“带(给)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运行机制。实行主任负责制、聘任合同制、驻所研究制、学术休假制、开放式学术委员会制,以及聘任人员跨单位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对外开放、公平竞争、有效监督的良性运行机制。

5)在评价制度方面,为切实做到科研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中心将形成“鼓励创新、注重质量、强调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学术评价机制,综合考评成果的质量高低和贡献大小。在评价标准上,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特点,按照基础理论类、咨询应用类和实践创作类不同成果类型,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在评价导向上,改变以往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水平三个维度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的角度来评价科学研究。

6)在协同创新方面,为协同解决本领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心将尝试加强鄂豫皖三省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地方党史办、史志办、博物馆等机构合作的做实做强,另一方面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科、学校、科研院所共建图书资料、资源数据库等信息平台,与合作单位在学科专业研究方向、高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资源采取互通、互享与互用,以人员互聘、科研项目互申等多种合作形式,实行人才资源共享。同时,中心设立重大科研项目,面向国内外招聘项目负责人,负责人依据授权范围组建科研团队,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和行政支持,负责科研项目全程策划、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全程协调,并对项目终极目标的完成情况负责;中心还将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则,组建高校、政府、企业的战略联盟,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联合研究,鼓励联合高校系统外的相关专家、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实际工作部人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好各种社会研究资源,推动问题的解决。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

        2019年12月8日


上一篇:下一篇: